(资料图片)
采访对象供图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极易继发骨折,致死致残率高,已经成为危害全球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该病可受到环境、饮食、运动、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挖掘符合我国人群特征的风险因素,对于筛选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前移防治关口,提高我国居民骨健康水平,降低国家医疗卫生支出将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联合全国11家单位在《公共卫生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发表了题为《中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一项基于社区的骨质疏松症队列研究》(The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in China, a community based cohort study of osteoporosis)的研究文章。
以王拥军教授牵头主持的基于社区人群的全国多中心骨质疏松症队列(China Community-based Cohort of Osteoporosis,CCCO)为基础,研究团队全面探讨了我国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筛选了该队列中2015-2021年期间19848例社区人群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45岁以上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的中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标化患病率为33.49%,其中男性为20.73%,女性为38.05%。骨质疏松症标化患病率地区差异也较明显,上海、北京等地的患病率较低,江西、云南等内陆地区骨质疏松症标化患病率较高。
研究还发现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钙磷代谢指标受到年龄、BMI、性别、教育程度、年龄、骨量状态的影响。年龄在60岁以上、BMI低于18.5kg/m2、低文化程度(中小学以下及未接受正规教育者)、目前吸烟人群、有过骨折史的女性等,是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
研究提示,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针对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的特定人群,应尽早开展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和预防工作,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政策开展早期干预。
王拥军教授团队长期立足于“骨健康服务”宗旨,坚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向,以不断提升中医药的现代科学性和国际认可度为目标,弘扬中医骨伤及康复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了“骨健康服务”体系,通过“骨健康服务直通车”“中医医疗联合体”“名中医下社区”等方式在全国2600余家医院和社区推广应用,赠送47000张“十二字养生功”等健康资料,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测骨代谢四项指标体系、钙磷代谢、肌酐和血镁十多项血液生化指标。骨密度检测采用国际统一标准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同时结合居民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用药情况,居民日常体力活动情况和饮食习惯,以及舌苔图像、脉象和中医阴阳、寒热、虚实等九种体质参数等提供健康咨询和建议。已有300多万人次接受了骨健康服务,从而系统、科学、有效地预防了骨疾病。同时团队成员长期深耕在江西、湖南等革命老区和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开展“中医药健康精准扶贫”服务,惠及3000多万慢性病患者。
王晶副研究员,舒冰研究员和唐德志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拥军教授为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