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时本
近期,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成为热门话题,引发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其中不乏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认为医保个人账户改革让普通职工“吃亏”了,有人由此对改革相关措施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有关专家认为,对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有不理解的声音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更不用说这是一场涉及3亿多职工医保参保人、上万亿医保资金的“医保史上最大改革”,难度之大、操作之复杂可想而知。
针对这项改革出现不理解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对比改革前后,容易让人产生“吃亏感”。因为以前职工医保个人账号有个人缴纳和单位缴纳两个来源,将来单位缴纳的那一部分钱不再进入个人账号,而是拿出来作为共同的基金,供今后大家看门诊时报销,这的确给人一种“原本属于我的钱被充公”的直观感受。还有人担心,就算过去有单位缴纳的钱划入,个人账户资金往往也不够用,将来这笔钱被划走,个人账户势必更加捉襟见肘。
一些职工个人“喊亏”,有关专家认为“事实上不亏”,两者的理解不同,是因为看待利弊的角度不同。眼前入账少,将来报销福利大,一近一远,时间不在同一“频道”;当前账户资金减少,是铁板钉钉之事,未来患病看门诊机会多、报销福利大,则是不确定的预期,这一虚一实,对心理影响大不相同。改革要立足长远,需提前布局,但民众看问题更直接、更现实,不愿为了“后利”而“先损”,这也完全可以理解。
因此,增进改革共识,首先要有大局意识、长远眼光。个人账户“薄”了,但保障待遇“厚”了,利弊得失要算长远账、全面账。年轻时身体健康,看门诊的机会少,有时显得“吃亏”,但人都有老的时候,到那时享受更多报销待遇,过去的“吃亏”就会加倍奉还。看病的钱有着落,不再担心因突然患病导致经济负担陡增,就会显得更加安心,能够获得共济保障的心理安抚,应该说也是一种收获。
当然,增进共识也不能仅靠个人,在制定门诊共济保障规则、推进改革进程时,应当切实顾及民众的感受,努力减轻民众的“吃亏感”。个人账户在医院看病、到药店买药等,都很方便,倘若将来门诊报销只能在医疗机构,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就会变窄。应该让患者有更多机会拿着处方到药店配药,并享受与在就诊医疗机构同等的报销待遇。此外,假如门诊报销起付线太高,政策的惠及面就会变小,因此,起付线要尽量低一些,报销比例则要高一些,并根据收支情况动态调节,确保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大限度地将“吃亏感”变成获得感。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在过去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其弊端也日益明显,大量资金沉睡,套保现象增多等,就是典型的表现。改革虽有阵痛,但不改革不仅不能革除积弊,还会导致积重难返。因此,这个“医保史上最大改革”,要用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推进,质疑之声要被听见,合理诉求要尽量满足,在此过程中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动改革。
相信随着这项改革的深入,改革红利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释疑增信作用,不断用事实证明这项改革能够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