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韶韶老门东“三营”的花灯匠故事

2023-02-02 07:15:03 来源:金陵晚报

过春节,老南京人有到夫子庙看彩灯的习惯。曾有“过年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的老习俗。如今,夫子庙景区已扩大到“老门东”景地,过年逛夫子庙,就连外地来客也会去逛逛老门东。逛老门东少不了要逛“老姐妹三营”,这里的“三营”曾是南京彩灯匠的集中地,曾有过一些不为人知的灯匠故事,趁过年时,老南京有需要韶一韶。

“老姐妹三营”是彩灯匠集中地


(资料图片)

“老姐妹三营”,指的是“边营、中营、三条营”。边营,东头与老虎头、转龙巷连接,西端到新民坊为止,总长度约1000米,是位于老门东的一条东西走向小街巷。边营,与其北面紧靠的中营、三条营成为“三姐妹”,都是同样东西走向的老字号古街巷,地理上形成“三条平行线”。最南边紧靠京城城墙根边的小街巷称“边营”;夹在正当中的称“中营”;位于最北边的称“三条营”。如今老门东的这三条平行线老街巷,经过多年来的出新打造,已成为夫子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初,门东是南京扎彩灯的集中地,除了老门东的剪子巷、转龙巷、马道街、老虎头等街巷外,要数“三营”扎彩灯人家最多,最集中,在城南很有名气。当年许多人家娃儿多、妇女在家忙带娃,做一日三餐,还需负责全家人缝补浆洗。全家仅靠男人工作养家糊口也很紧张,于是等娃长大后,老门东一些家庭妇女,平时一有闲空,就带着十多岁的孩子在家里扎彩灯,过年时拿到夫子庙卖钱贴补家用。

老门东灯匠扎彩灯用“纸线”捆绑

上世纪五六十代过年,城南夫子庙金陵路是南京主要彩灯市场,过年时来观赏彩灯、买彩灯的市民很多。扎灯人家离春节前半年就得将彩灯竹篾“骨架”一个个地扎好。只要走进灯匠手艺人家,每年下半年,在他们家的堂屋、卧室屋内的空中,都有用长竹竿一排排、一串串、一层层穿着各式彩灯“灯骨架”备用。因彩纸过早糊上灯架容易褪色,也会落许多灰尘,因此只有等待临近春节前两三个月时,再在彩灯“骨架”上糊彩纸或透明纸,这才算做完最后工序,到春节时出售。

老门东扎灯人“扎功”很特别,不用棉线、麻线,而用“纸线”。“纸线”很柔和,绕捆在灯骨架上,不用“扎”,也不用系疙瘩。“纸线”糊在竹篾灯骨架上有讲究,具体制作方法是——将纸裁成约两公分宽,一二十公分长的纸条,先用糨糊将长纸条的一端粘在需捆扎之处,一边用手指稍稍转动纸条,不停地捻成“纸线”,绕捆在“骨架”上,再用糨糊将最后的纸线端头粘牢在“骨架”上,晾干后非常结实。

多少年来,扎彩灯就数老门东的“三营”居民最有名气,老南京人曾称,这里是扎彩灯的生产“车间”。

明代门西灯匠“避难”来门东

当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决定将金陵建为明都城,于是在金陵“高筑墙”,重新规划,将城墙扩大面积,建成世界上最大城池——明城墙。扩大新建的城南地区,以聚宝门(今中华门)为中心点,到内桥位置,“两点”呈南北一条线,将新扩建的城南明城区分为东西两块区域。两大块区域的北侧基本上以长乐路及集庆路为“分界线”,历史上称“中华门东”与“中华门西”。也有将门东、门西北面位置扩大到大约建康路、集庆路范围的。

六朝时,金陵就是帝王之都,每年正月十五,灯火满市井,曾为全国之冠。到了明初年,朱元璋为表示大明一统天下太平盛世,将元宵灯节增到十夜。正月初八开始,到十七落灯,成为中国灯节鼎盛时期。古代,金陵扎彩灯主要用竹篾做灯的“骨架”,那时金陵竹木市场主要在上新河一带。长江上游的安徽、江西竹子,从上游顺水漂流到金陵,可通过秦淮河直达三山门(水西门)。为采购竹子方便,灯匠主要居住在门西,靠近三山门(水西门),出城就可选购制作灯骨架的三年生长期优质竹子。

如今门西的“登隆巷”,原街名就是“灯笼巷”,历史上被以讹传讹了。

门西的灯市、灯会又是怎么迁移到门东夫子庙一带的呢?小时城南老人讲过这段故事——明朝初年朱元璋登基后,重视发展灯节灯展,当然他也观赏花灯。朱元璋曾在元宵节微服出访过,陪皇后马娘娘上街,见一家门前挂的花灯,有个怀抱西瓜的大脚女。朱元璋十分恼火,因为马娘娘是大脚。回皇宫后,朱元璋下令将挂“大脚灯”者斩首。幸亏当时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巧施妙计,让那里灯匠率先逃脱居住地,方使那家人以及那里的灯匠幸免于难。

此后,朱元璋下令不许门西人再扎灯。为了谋生,无奈的灯匠离开门西,来到了门东。那时门东地带还没有雨花门、武定门,是荒僻地带,灯匠们从此在门东定居下来。过年时灯匠们就近把各式彩灯拿到夫子庙卖,渐渐地,过年的花灯市场就在夫子庙金陵路一带“安营扎寨”,成为春节彩灯主市场。

同样为了生活,剩下留在门西的灯匠们,改做其他作坊或行当。他们有的利用竹子,改做“竹嗡”(空竹)、“地嗡”(已消失的放在地上旋转发出响声的空竹)等过年玩具,过年时也拿到夫子庙金陵路出售。自古至今多少年来,南京过年金陵路花灯市场,总少不了卖“竹嗡”灯匠生意人的陪伴。 万祥牛

标签: 到夫子庙

推荐阅读>